对独自在新西兰读书的留学生而言,乡思是平安夜、圣诞节的主旋律吗?
2003年12月24日,新西兰基督城大多数商店关门停业,街道冷清,人们正忙着家庭团聚。
上午9:00--11:30,我继续每周三公民咨询局的华语义工服务,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帮助自己避免陷入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乡愁。
平安夜,晚上9:00--10:00,欣赏维多利亚广场一年一度的露天烛光音乐晚会。盏盏摇曳的烛光闪烁在雅芳河两岸,声声悦耳的欢乐颂随着和煦的夏风飘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。
深夜11:15到次日凌晨0:45,参加广场大教堂的平安夜礼拜。这个歌特式大教堂——基督城的标志性建筑,被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挤得水泄不通,我想当晚它的人气指数绝对超过Casino。不在乎基督徒还是佛教徒,不在乎天主教徒还是英国国教徒,当大家彼此握手拥抱的时候,每个人的内心想必是充满了仁爱、欢乐与祥和。
凌晨回到家,立马打国际长途电话给妈妈道平安,上网收发电子贺卡,然后倒头入梦乡。
上午9:30--10:30,城南基督教会礼拜,我们用歌声赞美上帝——赐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食粮。教会还为大家准备了圣诞礼物——《杰贝兹的祷告》(The Prayer of Jabez),一本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好书。是的,“只有我们相信的事才会发生。”(It’s only what we believe will happen.) 我相信上帝通过基督耶稣赐予我们爱,并让我们在对他人对自然传播爱的过程中得到快乐。
中午11:30--1:00,基督城城市教会(Christchurch City Mission)主办“圣诞慈善午餐”。在城东学校临时搭建的巨型帐篷里,620名就餐者在百余名义工的微笑服务中享用了100只鸡,20只火鸡,10只火腿,100公斤土豆,25公斤冰激凌,125份圣诞布丁,500块馅饼,80个大蛋糕以及无数饮料。所有食品和每个儿童所得到的2个玩具,都是由基督城的个人和商家赞助的。精明的主持牧师利用教会特有的号召力,借力使力,把一个原本很普通的慈善活动做成了“基督城最大的家庭圣诞餐会”——低收入者、流浪者、孤独者,不论国别不分年龄,来者不拒,彼此做伴,共度圣诞好时光。我没有去排队入席,只是让相机“吃”了个饱。
下午1:30--4:00,应邀与公民咨询局前任经理琳达(Linda)一家共进圣诞午餐。火腿肉、鸡肉、羊肉、土豆、蔬菜沙拉、甜点,各式配料、葡萄酒和饮料,摆了满满两桌,像中国的团年饭一样正式而丰盛;但主菜和酒水是大家分头准备集中分享,采用AA制,不像中国老爹老妈全面承包出钱又出力。琳达对我不劝酒只劝菜: “别怕长胖,只管今天吃得畅快,哪怕明天就死。” 得知我近来背疼,琳达、她的女儿和儿媳异口同声地建议热敷法,并借出热敷袋,一如平日里纵容我向她借关爱、借鼓励、借拥抱、借Mum’s Talk。除了一个传统的中国旗袍酒瓶套,我特意给琳达一家拍了几张全家福,权作礼尚往来吧。移居并爱上基督城的十个月就是与琳达认识并共事的十个月。
傍晚我独自在家里花园赤脚散步,一边欣赏日落的火烧云一边消耗午餐过多的脂肪。”Merry Christmas!”从木栅栏的缝隙寻声望去,一大个中年男子正冲我微笑致意。哈哈,是我的邻居泰,一个萨摩亚移民。
12月26日,节礼日(Boxing Day),在进口家具店勤工俭学全日上班,有双份薪水,还可感受帮助顾客为其心爱人选购圣诞礼物的开心,我会在家具上附一张名片,送上我的祝福:”Enjoy your Xmas gift every day with LOVE.”
在人生之旅的不同阶段,上帝安排了不同的人,让我们去认识去牵挂去关爱,不是吗?